用心掬得满庭芳——大连援建石河子总场北泉镇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项目纪实

发布时间:2020-12-17   来源:石河子市委宣传部

“我终于有了一张自己的结业证!”

 

11月20日,石河子总场北泉镇军垦社区办公室,当石河子总场党委常委、副场长,辽宁省大连市援疆干部苍学勇从维吾尔族妇女吐尔孙娜依手中接过一面写着“不忘初心使命、情系人民冷暖”的锦旗时,吐尔孙娜依用流畅而响亮的国家通用语言说:“我代表军垦社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班全体学员,向总场党委和大连保税区、辽宁援疆干部表示衷心感谢!”

谁能想到,两年前,这批学员还都是每天守在家里、等着丈夫挣钱养家、处在贫困线、一句国家通用语言都不会说的少数民族家庭妇女。今天,她们操着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名劳动者、建设者。
望着眼前这群维吾尔族妇女,苍学勇和其他社区干部不禁回想起刚刚结束的大连之行。10月13日,16名从未走出新疆的少数民族妇女第一次乘坐飞机,前往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学习。

这是一次让这些少数民族妇女一生难忘、甚至想都不敢想的经历。在此之前,她们每天的生活大都是围着家庭转,照看孩子、伺候老人、拾掇家务。维吾尔族妇女库尔班尼沙说:“我以前去医院看病都紧张,话也说不清楚,名字也不会签。上街买东西因语言不通,有时急得汗都出来了。”

2018年,石河子开始实施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活动,在社区干部和援疆干部人才的精心组织和不懈努力下,一大批少数民族家庭妇女走进了社区举办的学习班。

两年过去了,这批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能进行流畅的对话,能阅读简单的汉文,开始参加社区公益岗位的劳动,与周围其他少数民族同志正常交往……苍学勇说:“作为八师石河子市对口支援城市,大连市委高度重视援疆工作,安排大连保税区对口帮扶石河子总场,几年来始终如一地做好精准帮扶工作。这次赴大连开展交往交流交融系列融情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创业培训等内容深度结合,认真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润疆、富民兴疆等重要指示。”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在辽宁援疆八师石河子市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石河子总场党委和大连援疆工作队精心策划组织,严格选拔出16名学员飞往大连参观学习和文化交流。在大连甘井子区培训学校,她们受到了在校教职员工的热情欢迎。甘井子社区培训中心还举行了隆重的开班仪式,精心设计了中国传统茶艺课、中式传统面点制作、和面发面、做酥皮、拧麻花、手工艺品制作、中医养生和保健调理等培训课程。

学员吐尔逊古说:“过去,我们煮奶茶都是把砖茶和牛奶煮在一起,从未接触过中华传统茶艺。这次不仅了解了深厚的中华传统茶文化,而且学会了洗茶、泡茶、端茶、倒茶的全部流程,很有收获。非常感谢党和政府能给我们这些家庭妇女提供出来学习的机会,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回去后把我们学到的、看到的知识向家人及朋友传播。”

10月19日,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交流结束,全体学员走进大连市泉水街道,参加了“新时代?心同在”“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联谊活动。大连援疆工作队领队、师市党委常委、副师长赵日强,大连援疆工作队副领队、师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克骄,石总场副场长苍学勇和当地街道、社区、企业等70余人参加联谊活动。随着开场舞蹈《花开盛世》的演出,二胡、古琴等中华民族乐器演奏,京剧、维吾尔族舞蹈轮番登场,共同演绎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精彩乐章。640.webp.jpg 

当学员们从甘井子社区培训中心主任李忠新手中接过鲜红的结业证书时,不少学员眼里泛起激动的泪花。22岁结婚、现是3个孩子母亲、今年33岁的维吾尔族妇女库尔班尼沙泪流满面地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能拥有一张这样的证书,我也可以找工作了。”

一张很普通的结业证,对于一个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从未接触过现代生活的少数民族家庭妇女来说,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那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让库尔班尼沙从里到外全身心都散发着快乐和自信。 

 

“一定要把课堂办成大家喜欢的地方”

 640.webp (1).jpg 

走进北泉镇军垦社区二楼教室,墙上悬挂的“大连保税区援建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讲堂”的横幅和一幅“将心比心”的书法挂屏格外引人注目。军垦社区党支部书记孙小朝说:“2018年开展大讲堂活动时,我们就建立了这个教室。我们挨家挨户去动员,让他们来社区上课,但效果不太理想。是援疆干部人才的关注彻底改变了这里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2018年,时任石河子总场党委常委、副场长的第三批大连援疆干部苏志来与维吾尔族妇女布撒兰结亲帮扶。

回忆起第一次登门认亲的情景,苏志来记忆犹新:“我们进门后,社区干部连比划带示意地告诉她我们的来意。社区干部告诉我,布撒兰家有3个孩子,只有丈夫一人打工挣钱,她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也没有技能。”

这次家访,对苏志来的触动很大。交流都无法正常进行,怎么帮她解困、就业?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苏志来产生了利用援疆资源扶持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念头。他与社区干部商量,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讲堂建设的措施。拿着这些切实可行的举措,苏志来分别向援疆八师分指挥部和大连援疆工作队、石河子总场进行了汇报,并得到了各方的支持。随后,他跟对口帮扶单位大连保税区沟通,又得到了保税区的大力响应。

孙小朝说:“苏志来跟社区说,要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讲堂的教育质量,必须在软硬件上下功夫,要把课堂办成大家喜欢的地方。苏志来、苍学勇以及其他援疆干部、援疆教师都非常关心大讲堂,经常来大讲堂一起听课、研究办好大讲堂的办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640.webp (2).jpg 

在硬件方面,大连保税区投入30万元改造了教室,更换了桌椅、黑板,增设了“快乐角”。

孙小朝说:“我们以前用的是最老式的五合板黑板,下面用两个凳子支着,裂纹太大,粉笔灰也大,每天晚上都得拿水洗,要不然第二天就看不清。现在换成了多媒体黑板,可以实现手触屏电脑操作,显示屏也可以用粉笔书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只要连上WiFi,所有文字都可以在网上查,还可以把短视频或者比较好的学习视频调出来。过去一节课两个小时学10多个字,现在可以轻松学完20个字,还能学一首诗、一首歌,效果非常好。”

640.webp (3).jpg 

“快乐角”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举措。由于学员大部分都是家庭妇女,带孩子是她们无论如何都放不下的活。为了让她们安心学习,社区在教室后面单独辟出一个角落,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玩具,变成了一个儿童乐园,由援疆老师或社区工作人员临时照看孩子。一方面孩子们有了玩伴;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同处一室,也免了分心牵挂,这大大调动了少数民族妇女的学习积极性。

最重要的是软件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讲堂刚建立时,社区干部当教师,由于不专业,在课题结构、课程安排、教学技巧等方面都不到位,再加上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还要处理很多事务,只能利用下班时间义务给大家上课,教学效果不佳。

援疆干部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及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一是聘请专业双语老师,按要求进行课堂教学。二是实行奖学金制度,鼓励学员积极上进,大连保税区提供资金支持。石河子总场北泉镇将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奖学金制度张贴上墙,设立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500元,三等奖300元,进步奖200元,还特别设立了随堂奖,只要你来上课,每节课只要和老师积极互动,就能领到50元左右的奖品。

学员吐尔孙娜依说:“随堂奖发的都是日常生活用品,有牛奶、砖茶、方糖、洗洁精、香皂等,特别受大家欢迎,不仅解决了家庭日常所需,还起到鼓励我们坚持来学习的作用。”

孙小朝说:“我们像对孩子一样精心呵护这些初出家门的成年人,像表扬幼儿园小朋友一样在班里开辟了考勤栏,用贴小红花、小红旗的方式鼓励大家坚持参加学习。学员从过去的二三十人发展到了现在的六七十人,还有其他社区的人也来这里听课,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60岁。”

2019年第一次评选优秀学员时,有一位叫迪丽奴尔的维吾尔族家庭妇女拿到了一等奖1000元的奖学金。她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时说:“这辈子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机会上大学,所以,我特别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援疆干部。”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援疆干部立即行动起来,要帮助这个聪明而勤奋的少数民族妇女圆大学梦。

在大连保税区、大连大学、旅顺口区有关社区和单位以及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2019年10月,迪丽奴尔走进了大连大学,开始了为期一个月、专门为她量身定制的教育学课程培训。

随她一起到大连的还有她的丈夫和3个孩子。到大连后,一家5口各得其所:迪丽奴尔在大连大学参加学习,丈夫参加社区开办的焊工技能培训,老大、老二就近入小学念书,老小去了附近的幼儿园。

迪丽奴尔圆了大学梦,点燃了其他学员的理想。他们纷纷表示,要向迪丽奴尔学习,争取取得好成绩,去大连放飞梦想。今年10月,当接到要组织学员赴大连开展“交往交流交融”系列融情活动的通知后,所有人都积极争取。最后被选中的、没被选上的人都热泪盈眶,兴奋和遗憾交织在一起。

 

“为她们开启创业帮扶之路。”

 

“开办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大讲堂的初衷是为了打破语言障碍,解决帮扶少数民族群众时交流的困难。”石河子总场北泉镇社会事务中心主任孙芳说,“让少数民族群众真正听得懂、理解惠民政策的第一步,就是打破语言障碍,从交流到交往再到交融,最终融入社会。”

老街六十亩地居民库尔班尼沙的丈夫户口在石河子本地,而她嫁到石河子多年却一直未办理户口迁入手续。根据有关政策,她可以迁入本地户籍。在对标她家家庭成员和经济情况后,社区帮她办理了本地户籍和低保,申请了保障性住房,享受到了25000元的补贴款。

孙小朝说:“我们经过深入细致地交流摸底后,帮助了很多像库尔班尼沙这样的家庭,很多得到帮助的少数民族群众非常感动。”

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的少数民族妇女实现就业,是帮助她们摆脱家庭贫困的关键,是北泉镇、社区和援疆干部人才最大的工作目标,也是开办大讲堂最重要的目的。640.webp (4).jpg 

迪丽奴尔学有所成后,面临的就是就业问题。经过摸底发现,迪丽奴尔还会手工缝制和绣花。援疆干部和石河子总场领导商量后,在社区为她打造了一个工作室——“大连保税区援建妇女社区创业之家”,帮助她注册了“迪丽奴尔牌”手工棉被商标,并由她牵头,组织一些维吾尔族家庭妇女,做手工缝制的活儿。

孙小朝说:“迪丽奴尔创业的每一步我们都手把手给予帮助。产品变商品,自用变营销。在援疆干部的帮助下,迪丽奴尔一步步完善了产品的规格、包装、定价、利润分成、销售,走上了创业之路。”

10月15日,大连国际农业博览会开幕,“迪丽奴尔牌”手工棉被备受关注。新疆棉花优质的品质、民族特色浓郁的做工花饰、展台前载歌载舞的民族歌舞表演,吸引了现场不少顾客。展会期间,迪丽奴尔每天都能卖出七八十套棉被,销售额上万元。

这次去大连交流学习的少数民族群众学习了面点制作、茶文化茶艺课和中医推拿、工艺品制作等。每个人在增强创业自信心的同时,还拿到了结业证书。

吐尔孙娜依说:“我和库尔班尼沙结合这次去大连学的面点技术,一起制作了传统小食:红糖面粉麻花小点心,有点像切糕,我们叫麻糖。我们买回小包装袋,把这些点心一个个包装好,想试着销售。”640.webp (5).jpg 

孙小朝说:“我们帮助吐尔孙娜依她们核算了成本、定好了价格,又联系了销售点,教她们如何算账,怎样按市场规则去经营。我们先以军垦社区为主,在社区门口商店给她们租了半个展台,把做的产品放上去,命名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爱心小食’,很受欢迎。过去是受帮助者,现在不仅能够自食其力,还能帮助别人,她们感到特别自豪。”

吐尔孙娜依说:“我以前来学习,老公不太支持。现在,老公不仅支持我创业,有时间他还会来听课学习。”640.webp (6).jpg 

军垦社区还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民族团结角”。社区经常在这里开展联谊活动,讲军垦故事、革命传统故事、民族团结故事。逢年过节,“民族团结角”里充满了欢歌笑语,吸引了周边社区的不少居民前来参加。

看到院子里缺少花木库尔班尼沙的丈夫把自己家养了多年的7棵无花果树送给社区。

每周星期一早晨9点,军垦社区的院子里都挤满了人,大家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同声高唱国歌,目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次来得最早的一批人,是经常参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班的少数民族群众。她们总是站在最前面,声音最响亮。(师市融媒体中心  芦永军)